Clubhouse 販賣的產品,就是他們的投資人
語音聊天室都出現多久了,現在 Clubhouse 憑什麼這麼紅? 一個邀請制的產品,不到一年 WAU 兩百萬人,顯然有 Product Market Fit。它跟其他語音聊天室差在哪?Clubhouse 最有趣的點,就是它是一個投資人成功加值產品的案例。Clubhouse 販賣的產品,就是他們的投資人。 攤開 Clubhouse 的投資人,Elad Gil 和 Naval Ravikant,前者是專門輔導新創公司從 1 到 100 的天使投資人,後者是 Twitter 100 萬追蹤的矽谷心靈成長導師。更不要說主要領投的 a16z,除了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跟 Ben Horowitz,光是負責這個項目的 Andrew Chen 跟他那群成長行銷好朋友,就有多少產品人把他們的話當聖經。 Clubhouse 第一階段的產品,就是請他們的投資人上來用。光是讓他們的投資人定期在上面跟朋友聊天,就足以吸引一大票使用者。 這個模式他們也不是第一個,上一個我想到的是 2017 年的 Whale。這是一個短影片的 Q&A App,其實跟現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回留言差不多。創辦人是 Twitch 的共同創辦人 Justin Kan,當時也是請了一堆新創 KOL 好朋友時不時上來回答問題。只是它是單向的短影片問答,對這些 KOL 來說樂趣比較少,之後頻率越來越低也就沒了。 以產品經理角度來看 今天中午聽到 Elad 跟 Naval 討論 Clubhouse,他們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我也覺得蠻有趣。他們說 Clubhouse 比起一般的語音聊天,有更明顯的等級:管理員、講者、聽眾。正因為有明顯等級,才會有良好的溝通。很多人做產品或開公司都想要扁平、沒有階級。但只要人多,這就只會造成混亂。良好的階級安排才會有良好的溝通。 在《社交新思維 》這本書裡面,作者提到社交有四種成本:範圍、呈現、搜索、溝通。當我們嘗試降低其中一個成本,就會提高其他成本。正因為這些方案之間的權衡會削弱社交方案的有效程度,所以不會有一個平台為所有社交場景提供解決方案。 Clubhouse 透過房間的等級制度,提高大多數人的呈現成本,這才能凸現他們真正在賣的產品——他們的早期投資人以及後續加入的 KOL。 一般的聊天室是試圖讓大家交到朋友,Clubhouse 不是,就像所有的知識付費一樣,它就是在販賣資訊焦慮。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還看不到明顯的商業模式。一般的知識付費商業模式是什麼?KOL 收錢賣知識,平台抽成。但 Clubhouse 上的 KOL,那可是真正的有錢人。要花多少錢才會讓 Andrew Chen 和 Naval 願意時不時拉自己的朋友上去聊天,算一算也知道這根本不太可行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