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歡新創、行銷、投資、魔術,與生產力相關內容。目前擔任財報狗行銷經理和上櫃公司行銷顧問,也有投資初級和次級市場。
如何讓 ChatGPT 摘要大量內容:不同方法的優缺點
讓 AI 做摘要是現在很常見的 AI 應用,但現在就算都使用 OpenAI,各家摘要的品質參差不齊。主要原因有兩個: AI 摘要結果不如預期的兩個原因 1. Prompt 這可能是最關鍵的問題。「摘要」這件事不如大家想得這麼單純,它要考慮的東西不少。 舉例來說,同樣一則台積電新聞,一般大眾和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就不同。如果站在一般大眾的角度摘要重點,對投資人來說無用資訊太多,該講的重點沒講;如果站在投資人角度摘要,對一般大眾來說又省略太多前提,看不懂,也不了解為什麼這是重點。 「重點」是什麼,這很因人而異。一個人認為的重點,可能是另一個人眼中的廢話。所以你不能單純用「幫我摘要重點」作為 prompt。而要針對不同情境、不同使用者,特製該情境下的 prompt。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讓 ChatGPT 在做廣泛閱讀時做摘要,但回到自己專業領域,通常不會信任 ChatGPT 的摘要。因為前者就算是泛泛之論仍會有點收獲,但後者對摘要的品質要求變得很高。 2. 技術選擇 這邊要先了解一下目前技術的限制。現在最強的語言模型還是 OpenAI 的 GPT-4 和 GPT-3.5。 GPT-3.5 目前在摘要上最大的問題是一次能塞的內容少。他的限制是 4096 token,如果是寫滿字的 pdf,大概就是一頁半,而且理解能力較差。 GPT-4 的優點是理解能力強,但它的速度慢,如果閱讀長一點的文章,甚至會花到 2 分鐘以上。試想,你叫 AI 幫你摘要一篇文章,結果在那邊乾等 2 分鐘,顯然並不是很愉快的閱讀體驗。更別說 GPT-4 目前價格是 GPT-3.5 的 15 倍。就算你有錢有閒,基本的 GPT-4 token 上限是 8k (三頁 pdf),更貴的可以到 32k (12 頁 pdf),針對真的需要摘要的大量內容,這都是杯水車薪。 所以,針對超過字數限制的文件,有哪些摘要方法呢? 如何摘要大量內容 為了解決字數上限的問題,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應對方法,這邊是我目前看到的幾種: 只拿開頭 有一款很紅的瀏覽器擴充功能——「YouTube & Article Summary powered by ChatGPT」,之前叫做「YouTube Summary with ChatGPT」,就是用這個方法。...
台灣新創與加速器雜談筆記
最近一個月有機會跟三家台灣新創聊天,他們都是在做服務小型商家、組織的 SaaS,聊一聊發現大家都會講到一樣的東西,這邊做點紀錄。 我對這塊蠻不熟的,目前的樣本也還很小,如果看完有什麼想法或指正,歡迎 IG 或 FB 私訊聊聊。 新創想跟投資人要什麼 好的新創不缺錢。 過去幾年,我也聊過幾十家新創,真的沒有一家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,會單純只是要錢。 想投資好新創的錢太多了。他們選擇投資人都是找策略投資人,單純給錢,或是協助內部效率的興趣都不大。(除非真的是很多錢,太香無法拒絕) 所以,他們想要什麼樣的策略投資人?能帶來更多客戶的投資人。在這三家裡,他們的投資人很多原本就是客戶,甚至是幫他們拓展更多客戶的中間人。例如其中一家「學米XUEMI」是做教育科技,背後投資人就是補教龍頭卓越成功。 拓展客戶又有很多種,他們最想要的,是協助出海。感覺在台灣市場做軟體的,出海真的是個剛需。(對,不只創投希望新創出海,新創本身也都是很想出海的) 總之,對新創來說,他們唯一要的,就是更多的收入。Paul Graham 在《新創 = 成長 》這篇文章也說,收入的成長率是衡量新創最好的指標。 不是有很多加速器說協助出海嗎? 輔導出海的加速器,做得不錯的會要求你要先在海外有成績,有一定數量的海外客戶。例如 500 Global、Skydeck、SparkLabs 都會要求你要準備好各種海外事業。但問題是這些新創一開始就是不知道怎麼做,才會想要加速器協助。 目前聽起來,台灣大部分加速器是解決前段(完全新手創業)跟後段(已經踏到國外)的問題,但中間「協助跨出海的第一步」這段沒人解決。 那台灣其他公司怎麼出海的? 扣除掉早期新創紅利,這幾年出海的大多有大投資人,或是海歸回來有當地人脈。真正台灣土生土長打出去不多,非常值得 respect。 例如財報狗最近訪談的串串 Kobab,老闆有了幾個海外客戶,就直接飛出國自己做商業開發,在當地建業務團隊。AmazingTalker 老闆很像也是,狂做 SEO 然後就衝了。 另一個我想到的例子是 Heptabase。他們從一開始就打算做海外市場,Discord 社群也是第一天就是英文為主。不過這種案例在台灣還是少數。 不管怎麼說,對於一家土生土長的台灣新創來說,出海似乎真的有一道檻在那邊,過不太去? 如何提高出海可能性 前面有提到,台灣加速器解決了前段(完全新手創業)跟後段(已經踏到國外)的問題,但中間還有一個落差——跨出海外的第一步。 對於這一步,到底要怎麼解決呢?跟這幾間新創聊了一下,感覺有幾種可能性。 1. 不是介紹兩三個大客戶,而是介紹十個小客戶 這次聊的其中一個人,之前待的新創有拿到軟銀的投資。他說,軟銀投資後就是直接幫你介接潛在大客戶聊需求,這就是當已經很有能力接海外業務時,最好的幫助。 但對於想跨出第一步的新創來說,找大客戶反而沒幫助。畢竟這個產品還不見得能滿足海外需求和文化,直接打大魔王有點越級挑戰了。 對他們來說,更好的幫助反而是介紹十個潛在的小客戶。讓他們可以好好了解他們在海外的目標受眾在想什麼,產品定位、曝光、功能需要怎麼調整。 有點像是獵頭,只是不是幫企業內部找人,而是幫企業尋找、過濾潛在的客戶。 2. 心靈成長取暖團 這不是在說笑。如果以 Fogg 行為模型來說,行為(Behavior)= 動機(Motivation)* 能力(Ability)* 觸發點(Trigger)。 前面介紹客戶是提升能力,但除了這個角度,也可以提升動機。 我在想,說不定出海成功的人只會覺得,「你們不敢一個人出去,那就別想出去」。這感覺也蠻合理,勇於承擔風險的人享有更高的報酬。 這樣說起來,大家一起抱團取暖,一直互相打雞血,說不定就一起出去了。 後續想了解的東西 如果想要更完整了解這個脈絡,我還需要知道很多東西 專注在出海的加速器、創投聊他們怎麼評估新創,投資後又怎麼協助他 受到創投協助出海的新創過程是什麼 自己出海的新創過程是什麼 有任何想法或指正,歡迎 IG 或 FB 私訊我聊聊。
多數專家可以被 AI 取代,這攸關企業存亡,但你不用擔心失業
昨天我的 Facebook 動態 提到我對近期 AI 發展的焦慮,也讓我發現,很多人跟我一樣,因為近期 ChatGPT 的興起而相同感到焦慮。 然而,有些擔心我覺得還太早了,這些擔心並不必要。這篇文章我會分享我目前的一些想法,以及和他人觀點不同的地方。 幾個重點: AI 不會取代人類,AI 也不會讓你沒有工作,不管你是什麼行業,都不用因為未來可能沒工作而焦慮 對許多企業來說,這會是一場浩劫。不使用 AI 技術的企業,在未來可能跟現在不會使用網路的企業一樣失去競爭力 ChatGPT 不是重點,現在就算沒有 ChatGPT 或任何類似的 AI,也不會改變任何事 AI 在未來會對商業世界產生巨大影響,除了它能夠把事情做的夠好,更大的原因是它變得超級便宜,而且任何開發者都超級容易客製化使用 ChatGPT 對這世界帶來最大的影響,是讓大家開始發現 AI 能做多好,多快,多便宜 真正要緊張的不是 ChatGPT,而是其他 AI 技術的低成本和普及化 ChatGPT 這種連續對話式的 AI 不是殺手級應用 ChatGPT 出來的時候我不緊張,因為這種對話不是好的應用。 為什麼? 每個人會同時扮演許多角色,例如一個人會同時扮演著一位母親,一個工程師,一個和朋友相處的人,一個孝順的女兒。 而每一個角色,其實要做的事都差不多。這位母親和那位母親要做的事雷同,這個工程師跟那個工程師要做的事也差不多。處理這些任務所需要問的問題和資訊,其實也都大同小異。 在這種情況下,對於不同情境和任務,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產品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。 簡單來說,知道你要什麼,如果還要你輸入指令詢問,那就太麻煩了。真正好的應用,應該是直接提供你需要的資訊,甚至是直接幫你做好。 另外,問一個問題,給一個回答,這是之前 GPT-3 就做很好的事。ChatGPT 的創新在於可以連續對話。但如果一個問題需要連續對話好幾次才能拿到答案,那也還是太花時間了。 換另一種角度,站在使用者能力的觀點,其實大眾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問題。大眾只會提出痛點和需求,解決方案一向都是由創新者所提出的。 綜合以上兩點,對於 ChatGPT,我一開始只把它當作比 GPT-3 Playground 更好一點的介面,並沒有覺得他會帶來多大的衝擊。 就算是開發 ChatGPT 的公司——OpenAI 也是如此。ChatGPT 一開始的定位根本不是一個商業化的產品,它只是一個 demo,告訴大家現在可以做到連續對話了。這跟 GPT-3 Playground 的 demo 相同,它最初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變成一個產品。是後來爆紅,才將它獨立變成一個商品。...
封鎖 Facebook 詐騙:關鍵字清單與封鎖方法
更新日期:20230311 Facebook 的詐騙訊息太多了,不管是粉絲專頁或是我的個人頁面都一堆。目前最好的方法還是透過關鍵字封鎖功能,這篇文章會分享我覺得應該封鎖的關鍵字,以及粉絲專頁和個人頁面分別如何封鎖關鍵字。 封鎖關鍵字 我自己是垃圾粉專跟推薦語都會封鎖,這樣我覺得在新的詐騙粉專出來的時候,還是會有一定機率擋掉。但因為有人會把推薦語當作梗來留言,所以有些人可能會不想封鎖這些推薦語。 我這邊就將這兩種關鍵字分開來,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要不要封鎖推薦語。 垃圾粉專 以股會友,伯樂相股,前沿資訊,劉羅奇談,古友會,古添樂,古道伯樂,古道論墵,古龍筆記,古龍說財,古龍講股,台股女神,周厭,周周研股,喬娜說股,土伯股評,奪冠密碼,孔明盤中,存股之道,存股學院,存股筆記,宏觀印象,寧文說股,小新與股票,微觀印象,快樂存股,快樂操盤,快股王,戰狼crypto,投資筆記,捷徑股票,文博筆記,文語品股,新飆會,明輝筆記,暴股社團,曾國正,李龍盤金,杨霖浩,林語盤風,樂哥之道,爆升股社,牛人研報,牛牛先鋒,牛股指南,牛股研報,獲利之道,生財有道,發現古金,發財壹哥,百姓股社,百股齊發,盤前飆股,盤股公社,短炒攻略,穩中求升,穩中求昇,簡單存股,老李學財經,老股董,肖生談股,股市大亨,股市精靈,股市行者,股海奇兵,股海存股,股海小哥,股海巡航,股海老兵,股海行舟,股海護航,股海雲圖,股游仙,股票分析師,股老頭,股財神,萬股朝宗,萬股長紅,蔡 靜 說股,蔣股堂,談股觀市,談股論金,諸葛觀市,諸葛評股,講股筆記,谷舞達人,豐騰講股,趨勢巡航,趨勢縱橫,趨勢追踪,輕鬆存股,運籌帷幄,邏輯投資,鄧少看股,里程飆股,金庸財報,金玉滿堂,金股匯友,金股奇緣,金股推薦,金股狙擊,金股臨門,金股英雄,金鼔先鋒,闕上又,陳曉生,霸道股評,飆股特工,飆股雷達,高圣講股,鬼山人,鬼手易生,鬼股子,黄榮輝,齊股沖天,選股神探,文輝筆記,金龍傳股 推薦語 一位達人,一直在追踪,一直都在追蹤,一起關注,交流群,值得参考,值得學習,值得推薦,值得追蹤的只有,值得點讚,內容非常不錯,公佈牛股,分享給大家,分析群,加v,加老師的賴,匿名進群,博主,參考一下,只有版主,只有版大,只看板主,只看版主,可以去關注,和入群,和您一樣詳細,唯有版主,太準了,專業又有料,市場獲益,感恩版主,感謝老師與版主,持續盈利,推薦一檔強勢股,推薦精準個股,新發現,最近關注,有料,有水準值得一看,有水準的只有,每天學習版主,每天都在,每天都有,每日分享,每週分享,测评,港股分析群,港股群,為你講解,由淺入深的貼文,由淺到深,發現一個,發現有水準,盤前分析非常準確,確實不錯,精彩分享,精準的個股,給大家推荐,複利思維,讓人敬佩,讓我獲利不少,資訊群,跟著老師賺,跟著賺,追蹤已久,進來看看吧,都在追踪,關注版主,非常值得學習,非常專業,今日推薦關注 如何封鎖關鍵字 目前封鎖關鍵字只能在電腦版的網頁使用,使用行動版網頁或 App 都無法設定。 粉絲專頁和個人頁設定封鎖關鍵字的地方不一樣,根據以下路徑找到設定關鍵字的地方後,將上方字串全部丟進去,然後按下儲存即可。 粉絲專頁 在粉絲專頁頁面,前往「設定」>「一般」,在「內容審核」那塊點選編輯,將需要封鎖的關鍵字加入列表,按 Enter,然後點擊「儲存」。 個人 點選右上角大頭貼 >「設定和隱私」>「設定」>「個人檔案和標籤」>「從你的個人檔案隱藏含有特定字詞的留言」,將上方字串丟進去,按 Enter,然後點擊「儲存」。
兩本我這個月最想讀的書
這個月我大部分的閱讀時間應該都會花在兩本書,一本講團隊執行力,另一本講人才。目前都掃完第一遍,準備看第二遍。儘管這兩本書都跟 Elon Musk 毫無關係,但我讀起來一直感到 Musk 的身影。 提到 Elon Musk 的成功秘訣,大多數人都是講第一性原理,但我覺得他超強的執行力和招募人才這兩個要素,比思考方式或策略的影響更大。在執行力方面,他週六看到員工停車場半滿,還會抱怨大家偷懶;在人才方面,他親自招募了 SpaceX 前 3000 名員工。 他在南加大商學院的畢業演講 就提到,如果你想要創辦一間成功的公司,前兩點是努力工作,以及吸引優秀的人才。 [[Amp It Up]] 這兩本書,第一本是 Snowflake CEO Frank Slootman 寫的《Amp It Up》 ,是一本在講如何壓榨員工的書(無誤)。 老實說我本來對 Snowflake 很無感,也沒有深入瞭解過,只覺得當時 IPO 炒得很兇。結果一看才知道,這個 CEO 竟然已經成功帶領三家公司 IPO,這真的了不起,而他的做法就是擠壓出團隊執行力。 這樣的做法我也看到 Twitter 上有人說他是慣老闆,顯然是如此。只是慣老闆有成功的,也有失敗的。Frank Slootman 是前者,而且成功了三次。 [[Talent]] 第二本書是 Tyler Cowen 和 Daniel Gross 合著的《Talent》 ,這本我從去年知道要出版就一直等到現在。 Tyler Cowen 是我讚嘆過很多次的天才,第一次接觸 Tyler Cowen,是聽到他的 podcast - Conversations with Tyler。這是我唯一一個聽採訪型內容會覺得「天阿,這個主持人怎麼那麼聰明」的 podcast,也是我評價最高的 podcast 之一。 我本來以為 Cowen 只是個很聰明的經濟學家,沒想到他還有主持喬治梅森大學底下的一個孵化器。而且似乎還非常成功。他不只超聰明,還被稱為是最好的「全球人才資料庫」 ,在任何人都還沒發現某些人的才能前,Cowen 就能夠識別出來並投資他們,頂尖創投投資、名校學歷、獎項、報導都是落後指標。 另一位共同作者 Daniel Gross 是我第一次聽到,不過顯然也是一位天才,他在 19 歲就拿到 Y Combinator 投資,是他們當時投資過最年輕的創業家,26 歲又成為 YC 最年輕的 partner,專注在 AI 領域。...
能省一秒是一秒,我最常使用的 Mac 生產力工具——Raycast
之前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22 年我的 Macbook 裝了哪些 App? 收到蠻多迴響,其中我有提到 Raycast 是我最常用的軟體,不少人詢問我如何使用它,這篇文章就是介紹一下這個強大的生產力工具,以及我最常使用的功能。 什麼是 Raycast 如果是 Mac 的使用者,應該都知道 Spotlight 功能,它是一個浮在螢幕中間的搜尋框,可以搜尋任何電腦裡的檔案和應用程式。[[Racycast]] 就是加強版的 Spotlight,可以讓你在這個搜尋框切換應用程式、搜尋檔案和網頁,以及各種簡單的操作。 蠻多人會拿 Raycast 跟另一套很受歡迎的軟體——[[Alfred]] 做比較,這兩個軟體蠻像的,只是目前 Raycast 全部功能都是免費,不用買 Alfred 的 Powerpack,而且我覺得預設介面比較好看。 減少操作步驟,也是在降低分心的可能 上面提到的操作,例如啟動應用程式、開啟特定網頁等,其實不用 Raycast 也可以做到,而且也不會花太多時間,大多是 10 秒內就能完成的事情。乍聽之下,似乎會覺得這差異不大,將 10 秒的時間降到 1 秒內,這差很多嗎?答案是,差很多。 舉一個例子來說,大家在電腦上最常使用的快捷鍵是什麼?雖然 Ctrl+C、Ctrl+V 是最常被拿出來當梗的快捷鍵,但我想這應該不是最多人使用的快捷鍵,最常使用的,應該是 Ctrl+Tab,也就是切換視窗。 (我知道在 Mac 上大多用 Cmd 取代 Ctrl,但畢竟 Windows 使用的人比較多,我這邊統一用 Ctrl 說明,Mac 使用者懂意思就好。) 試著想像一下,當你某天在工作時,需要切換到特定軟體,結果一按 Ctrl+Tab,就看到 Line 或 Slack 軟體有訊息通知,通訊軟體上有個醒目的紅點。你想要將紅點消掉,因此先切換到通訊軟體,看到是朋友傳了一個連結,點下去看了一會,看完後,你也忘了本來要做什麼,於是漫無目的瀏覽網頁,直到某一刻突然驚醒,「啊,我剛剛原本是要做什麼事的,一不小心就分心了。」 不知道你上次遇到這個情境是什麼時候?對我來說,天天都在發生。不只是通訊軟體,有時我可能是要找我以前發過的一篇 Facebook 貼文,或是我想要找 Slack 上跟同事的某則對話紀錄,我都很容易在這過程中分心。例如打開 Facebook 就看到我有興趣的動態,或是 Slack 上同事分享的有趣消息。 這是最嚴重的狀況,一旦分心,往往不是幾十秒的事,而是十分鐘、半小時就這樣過去了。但在 Raycast 上,我只要按設定好的快捷鍵,它就能啟動指定應用程式,例如我將 Logseq 設為 Opt+L、瀏覽器設為設為 Opt+E、Notion 設為設為 Opt+N,所有我常用的軟體都有對應的快捷鍵。我是一個時常開滿軟體和視窗的人,切換視窗往往需要按好幾次 Tab,在設定這個功能之前,我每天至少要按幾百次 Tab。但現在,我不用每次都要按五、六次 Tab 還有可能被通知分心,可以專注在我想完成的事情上。...
財報狗學院的研究員訓練
你想去哪一種投資機構工作? 又到了財報狗學院每年招募投資研究實習生的時候,前幾天面試發生一個有趣的小故事。 「你畢業後的職涯規劃是什麼?」這是我們面試時一定會問的問題。 「我最終想做的是 Buy Side 研究員,但一開始很難直接進去 Buy Side,所以可能會先去 Sell Side 歷練一下。」在過去我們面試的上百名應試者,大概有八成的回答是這樣。 研究員根據服務的對象不同,可以粗略分成 Buy Side 跟 Sell Side。 所謂的 Buy side,就是實際投資的機構,例如自營部、保險公司、私募基金、家族辦公室,Buy Side 研究員的重點是要提供能夠賺錢的投資機會,是花錢投資的一方。 另一個是 Sell Side,在台灣最多的就是投顧,例如大家開戶後券商提供的研究報告,就是 Sell Side 研究員寫的。Sell Side 機構本身不投資,而是販賣商品 (金融資產、投資建議) 給他們的客戶。 由於研究報告提供的對象不同,自然會產生出不同的誘因。以 Sell Side 來說,他們最主要的目標是販賣產品,而不是寫出賺錢的研究報告。去年學院的內部訓練,一位講師說:「如果你未來做的是 Sell Side,我能夠給最好的建議就是,目標價寫得越聳動越好。」一般來說,會認為 Buy Side 的報告比 Sell Side 報告更重視實際投資結果,我們常聽到很多 Sell Side 研究員會說他們被主管要求提高目標價,好讓這篇報告變得比較吸引人。(當然,這不代表 Buy Side 就非常完美沒問題,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結帳行情。) 財報狗學院的研究員們 「Buy Side 一開始很難進去,所以要先進 Sell Side,為什麼會這樣覺得呢?這認知是從哪裡來的?」我接著問 「之前有學長姐回來跟我們分享,這是當時聽到的。」會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,畢竟在學校的時候,對職涯的認知多數是來自於願意回來分享的學長姐。 在財報狗學院,我們的目標是聚集傑出的研究員,透過互相交流,一起創造長期優異的報酬。其中一部分就是培訓有潛力的學生,並且協助他們找到投資工作。 結束一整天的面試後,一出會議室,學院的一位學員對我說: 「威宇,我剛剛接到電話通知錄取了。」他正在面試一個家族辦公室的個股研究員,在前面講的分類屬於 Buy Side。 第一份投資工作就進到投資 Buy Side,這在財報狗學院不是特例。過去三個月,學院有四個人找到工作,全部都是 Buy Side 研究員,包括私募基金、實業公司、家族辦公室。...
為什麼投資市場喜歡矩形樹狀圖?
我研究所學資料視覺化的時候,對矩形樹狀圖一直有點困惑,它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圖,到底會用在哪裡?這幾年最常看到它出現應該就是財經網站,例如 Finviz、TradingView 等,都是用樹狀圖呈現市場熱度。但我還是沒有很能夠理解他的好處。 樹狀圖的優缺點 NN/g 這篇講樹狀圖的文章 我覺得不錯,整理得很完整。 樹狀圖的優點 可以比較兩個維度:透過面積和顏色 可以呈現大量資訊 樹狀圖的缺點 較複雜,無法快速理解 人類不擅長比較面積 對於非分層數據,效率低下。如果數據不是分層的,不應使用樹狀圖 顏色有可能太一致而分不清楚邊界 替代選項 長條圖 散佈圖 我的想法 這幾天想了一下,大概有結論了。如果今天的資料點少,那長條圖或散佈圖的確是比較好的視覺呈現方式;但是當資料點多,而且希望可以盡可能辨識不同資料點時,矩形樹狀圖就有優勢。主要原因有兩個: 矩形樹狀圖比長條圖更有效率使用畫面空間 長條圖在空間利用上,只有完全使用到類別那個軸,但在數值的軸沒有完全使用。短的數字會有大量留白,造成空間無效率。就算單個資料點佔畫面比例相同,也會因為留白減少可使用面積,導致能呈現資料量減少。散佈圖也有相同問題,這兩個圖要能呈現資訊,空白的區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相比之下,矩形樹狀圖能夠盡可能地填滿畫面,對畫面空間的使用率更高。 人類的長度的敏感度高,在這個情境下反而是缺點。 通常使用矩形樹狀圖呈現股票市場狀況,會是用大小呈現市值,顏色呈現漲跌幅。但不管是市值或漲跌幅,其實都不需要知道精確第一名是誰、第二名是誰,他們差距多少。但如果使用長條圖或散佈圖呈現,人一定會被吸引去看誰是第一,誰是第二,反而造成不必要的認知負擔。 以上兩點,大概就是這個情境矩形樹狀圖比起長條圖有優勢的原因。如果要說,可能還有第三點:不明覺厲。
《卡片盒筆記》推薦序
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,我相信《卡片盒筆記 》一定能夠幫助到你。這本書不只影響了我做筆記的方法,甚至影響了我的思考流程。從閱讀、吸收、整理、分析到輸出,透過本書提到的技巧,讓我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,挖掘更深的洞見。就像作者說的,「寫作」不是發生在研究、學習或研讀之後,而是這整個過程的媒介。透過這些有效的筆記和寫作,我們能更有效率地使用我們的大腦,升級我們的學習系統。 我想很多喜歡閱讀的人都和我一樣,在閱讀的過程會有一種自己變聰明的感覺。彷彿在閱讀過程中,我們能像作者一樣靈活運用這些知識,當讀完以後,我們就變成了升級版的自己。 如果事情會這樣發生,那就太好了,可惜,往往事與願違。在過去的閱讀經驗,有兩個問題時常困擾著我:第一,讀的過程覺得內容很有道理,讀完卻說不出對自己有什麼實質影響;第二,同一本書過幾年後重讀,發現裡面很多畫線的重點,事後根本就沒有記得或用到。 簡單來說,當我放下書以後,我並沒有變成升級版的我。當一本書從頭到尾翻完,一覺醒來,書還是書,我還是我。這是一件很沒有效益的事情,如果我們沒辦法將知識內化運用,學習毫無意義。 在尋找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過程中,我接觸到了這本書。用這種方法寫出來的筆記會很像你的頭腦,它們是點子與點子的連結,你可以將不同想法連結在一起。如果在記錄想法的當下,就能有效建立這些連結,日後從任何一個點子出發,都能夠快速連到所有相關的筆記,就像一個密密麻麻的網狀結構。在這過程中,不只能更理解自己寫下的東西,也讓這些筆記在適當的時候,會自動跑到你的面前。 千萬不要覺得這本書描述的方法很麻煩,這幾年已經有許多新一代的筆記軟體支援雙向連結功能(例如我自己使用的 Logseq ),讓這本書所提的方法更容易使用。如果讀者有興趣,可以選幾款有興趣的玩玩看。曾經擔任 iOS 的工程師 [[Andy Matuschak]] 參考卡片盒筆記法,發展出長青筆記([[Evergreen notes]])的概念 ,也很推薦大家可以研究看看。 透過這種筆記的方法,當我們在未來遇到問題時,可以更容易將過去學到的東⻄靈活應用;也能將現在學到的東⻄作為未來更深入內容的基礎,並且建立跨領域的連結,提出創新的想法。往後接觸到新的資訊,都能將他人的觀點結合自身的知識,成為獨特的洞見,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益處。
為什麼要從 WordPress 轉到 Hugo
[[如果一個想法沒有跟他人交流,那這想法還有多少價值?]]這是我決定更換網誌平台最主要的原因。希望透過這次的搬移,我能夠更快速、方便、有效率地在一個自己的網站上分享自己的想法。 三年前我從 Medium 轉到 WordPress,三年後,我決定再換一個平台發布網誌。這次選擇的平台是 Hugo ,花了我不少時間搞定。雖然還不完美,但已經解決我主要的痛點,剩下的東西之後再慢慢調整就好。 這篇文章主要會說明我為什麼要離開 WordPress,以及為什麼選擇 Hugo。 為什麼要離開 [[Wordpress]] 先回顧一下當時離開 Medium 的原因 : Medium 個人帳號沒有分類功能 如果讀者在 Medium 上看到你的文章覺得不錯,他們更可能會記得在 Medium 看到一篇好文章,而不是記得作者是誰 Medium 逐漸以付費牆為中心,對使用體驗有負面影響 這幾個原因在我轉到 WordPress 後的確都有改善,WordPress 的彈性讓我可以架出一個符合我需求風格的網站,但它同時也有幾個我這幾年一直感到很困擾的地方: WordPress 速度好慢 由於 WordPress 的技術架構,導致它永遠沒辦法像靜態網頁一樣快。 對我這種只想要單純發布文章的需求來說,我根本不需要複雜的後端架構。我不用電商購物,也不用會員登入,只要讓我發布文字和圖就好。但由於 WordPress 的技術限制,導致我就算是這種簡單的需求,開啟網頁也需要等個一兩秒。 我在財報狗執行 SEO 很重視網站速度,但自己的網誌卻沒辦法像其他人架在靜態網站一樣快,甚至在 Google Search Console 和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常常會看到要求改善的訊息,實在是讓我無法忍受。就算找了幾個網路上推薦的擴充套件,在 Google 要求的 Core Web Vitals 上也都沒有很好的表現。 網誌文章與本機的筆記往往不一致 一篇文章修修改改是常有的事,我發布網誌的流程是先在筆記軟體裡面寫好草稿,接著複製到 WordPress 後台進行編輯,通常實際上線後,還會再陸續調整一些文字和內容。就算文章發佈了一段時間,常常還是會增減文章內容,有時候是調整網誌上的文章,有時候則是調整自己筆記軟體的文章。 長期下來,我筆記軟體內的文章和網誌的文章往往差很多,導致我想要找一個自己曾經寫過的內容,卻得在兩個地方搜尋。 也許有人會問,為什麼不在每次調整時,就兩邊一起修改呢?答案我想顯而易見:麻煩。 沒有反向連結功能 最後一個困擾我的地方則是一個新的需求——反向連結。這兩年雙向連結的筆記軟體非常紅,隨著 Roam Research、Obsidian、Logseq 這類新一代的筆記軟體興起,到後來連 Notion 都加入了這個功能,我覺得這個功能的確能讓讀者(包括自己)更全面地理解這篇文章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