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年從投資學到的三件事

台股大盤今年至今的報酬 18.4%。我目前報酬率比這高一些,也比去年及歷史平均來的高。雖然不是超額報酬最高的年度,跟身邊的人比也差一大段,不過對比我今年投入的時間算非常好了。 今年分配在投資的時間非常少。研究標的的時間每個月不到兩小時,比起往年大幅減少。投資書籍也沒讀幾本。能有這樣的績效大部分是運氣,持有的標的大部份是前幾年買入的部位和投資過的標的,另一部分則是朋友分享的標的。 以下分享三個今年的心得 儘早設計方法驗證自己想的對不對 投資股票就是先判斷一間公司的合理價值,然後在股價遠低於合理價值的時候買進。 我評價一間公司合理價值的方式有兩種。第一種是根據公司所擁有的資產去評價。跟我聊過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喜歡這種方式。這類投資機會出現在公司的資產價值沒有反應在獲利上,導致公司資產價值被低估。這種情況對於什麼時候能反應價值毫無概念,可能很快,也可能再過十年。然而公司價值並不會隨著時間成長。 跟上面這個相比,另一種我在使用的投資方式,則是比較常見的根據公司獲利評價。這邊尤其是針對預計 3~6 個月就可以獲利了結的投資方式。它是藉由分析公司的產業、產品,進而對未來半年到一年獲利表現有一個預期,因此可以估算出一個公司的合理價值。雖然不一定很肯定,但至少心裡有一個底,而且隨時可以對照最新發展,看看預期進度如何。 之前常思考,雖然第一種方法對於報酬率比較無法掌握,但是不是多投資一點在這類型機會,整體報酬率會比較高?因此這兩年配置了幾檔在我覺得資產目前被低估蠻多,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反應在獲利上的股票。 結果呢?報酬雖然還可以,但是遠不如第二種方法的投資標的。第一種投資方式找出來的標的的確有報酬率 50%、60% 的,但那畢竟不是常態,再來是等待發酵的時間很長,這中間可能可以投資三輪 20% 的標的了,而後者的報酬是 72%。 但更重要的則是在這之中體會的一件事:儘早設計一個方法去驗證你的想法。⁣過去看到第一種方法漲上去但沒買的標的會覺得可惜,覺得自己很像做錯了什麼。但現在則會知道那只是少數股票,平均來看沒有比較好。知道這點對於往後的決策會更有方向。  你必須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,才能獲得不一樣的報酬 今年接觸到很多散戶在投資各階段會考慮的問題。最大的心得是:大眾散戶不是想要會賺錢的股票,他們只想要自己喜歡的股票,而且這「喜歡」多來自社會認同。 成交量小的股票不敢買 這檔股票沒聽過不敢買 負面新聞很多不敢買 漲這麼多了還可以買嗎? 跌這麼多了還可以買嗎? 隨便舉例上面幾個常見的顧慮,其實超過一半可能就是超額報酬的來源。不過因為社會並不認同它們,因此成為散戶避之唯恐不及的特徵。 但大家都還是沒有去思考過,如果做跟別人一樣的事,為什麼能夠拿到比別人好的成果?⁣如果你想要追求的是超額報酬,就必須去做那些社會不認同的決定,才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成果。 回到自己的投資方式,我現在也越來越注重在沒有人關注的機會上,我發現這個領域的投資效率很高。除了投資,在商業上也是如此,Wealthfront 和 Benchmark 的創辦人 Andy Rachleff 在許多訪談裡都有提到同樣的概念:去做那種一開始大家不看好,但其實是一個好機會的生意,更容易獲得巨大的成功。 多閱讀舒適圈外的書 今年投資書籍讀很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閱讀投資書籍有點倦怠,覺得讀不到什麼令人興奮的新觀念,台灣出版社出的也都是幾年前就看過的舊書。 不過這幾個月開始讀一些本來不會讀的投資書籍,或是聽一些過去沒有興趣的 podcast 主題。學到許多我覺得有趣的概念,對原本的投資方法也有更新一層的認識。明年的方向之一就是去驗證這些新的技巧,看看能不能為自己或他人的報酬有所幫助。 總結來說我覺得有幾點行動建議: 盡快建立一個方法去實驗不同行為帶來的產出,然後才得以判斷何者較好 勇於嘗試與他人不同的作法,把它當作一個可能成功的原因而非一個不確定的風險 持續閱讀新東西,然後大量輸出

December 28, 2017 · 1 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