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個月有機會跟三家台灣新創聊天,他們都是在做服務小型商家、組織的 SaaS,聊一聊發現大家都會講到一樣的東西,這邊做點紀錄。

我對這塊蠻不熟的,目前的樣本也還很小,如果看完有什麼想法或指正,歡迎 IG 或 FB 私訊聊聊。

新創想跟投資人要什麼

好的新創不缺錢。

過去幾年,我也聊過幾十家新創,真的沒有一家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,會單純只是要錢。

想投資好新創的錢太多了。他們選擇投資人都是找策略投資人,單純給錢,或是協助內部效率的興趣都不大。(除非真的是很多錢,太香無法拒絕)

所以,他們想要什麼樣的策略投資人?能帶來更多客戶的投資人。在這三家裡,他們的投資人很多原本就是客戶,甚至是幫他們拓展更多客戶的中間人。例如其中一家「學米XUEMI」是做教育科技,背後投資人就是補教龍頭卓越成功。

拓展客戶又有很多種,他們最想要的,是協助出海。感覺在台灣市場做軟體的,出海真的是個剛需。(對,不只創投希望新創出海,新創本身也都是很想出海的)

總之,對新創來說,他們唯一要的,就是更多的收入。Paul Graham 在《新創 = 成長 》這篇文章也說,收入的成長率是衡量新創最好的指標

不是有很多加速器說協助出海嗎?

輔導出海的加速器,做得不錯的會要求你要先在海外有成績,有一定數量的海外客戶。例如 500 Global、Skydeck、SparkLabs 都會要求你要準備好各種海外事業。但問題是這些新創一開始就是不知道怎麼做,才會想要加速器協助。

目前聽起來,台灣大部分加速器是解決前段(完全新手創業)跟後段(已經踏到國外)的問題,但中間「協助跨出海的第一步」這段沒人解決。

那台灣其他公司怎麼出海的?

扣除掉早期新創紅利,這幾年出海的大多有大投資人,或是海歸回來有當地人脈。真正台灣土生土長打出去不多,非常值得 respect。

例如財報狗最近訪談的串串 Kobab,老闆有了幾個海外客戶,就直接飛出國自己做商業開發,在當地建業務團隊。AmazingTalker 老闆很像也是,狂做 SEO 然後就衝了。

另一個我想到的例子是 Heptabase。他們從一開始就打算做海外市場,Discord 社群也是第一天就是英文為主。不過這種案例在台灣還是少數。

不管怎麼說,對於一家土生土長的台灣新創來說,出海似乎真的有一道檻在那邊,過不太去?

如何提高出海可能性

前面有提到,台灣加速器解決了前段(完全新手創業)跟後段(已經踏到國外)的問題,但中間還有一個落差——跨出海外的第一步。

對於這一步,到底要怎麼解決呢?跟這幾間新創聊了一下,感覺有幾種可能性。

1. 不是介紹兩三個大客戶,而是介紹十個小客戶

這次聊的其中一個人,之前待的新創有拿到軟銀的投資。他說,軟銀投資後就是直接幫你介接潛在大客戶聊需求,這就是當已經很有能力接海外業務時,最好的幫助。

但對於想跨出第一步的新創來說,找大客戶反而沒幫助。畢竟這個產品還不見得能滿足海外需求和文化,直接打大魔王有點越級挑戰了。

對他們來說,更好的幫助反而是介紹十個潛在的小客戶。讓他們可以好好了解他們在海外的目標受眾在想什麼,產品定位、曝光、功能需要怎麼調整。

有點像是獵頭,只是不是幫企業內部找人,而是幫企業尋找、過濾潛在的客戶。

2. 心靈成長取暖團

這不是在說笑。如果以 Fogg 行為模型來說,行為(Behavior)= 動機(Motivation)* 能力(Ability)* 觸發點(Trigger)。

前面介紹客戶是提升能力,但除了這個角度,也可以提升動機。

我在想,說不定出海成功的人只會覺得,「你們不敢一個人出去,那就別想出去」。這感覺也蠻合理,勇於承擔風險的人享有更高的報酬。

這樣說起來,大家一起抱團取暖,一直互相打雞血,說不定就一起出去了。


後續想了解的東西

如果想要更完整了解這個脈絡,我還需要知道很多東西

  • 專注在出海的加速器、創投聊他們怎麼評估新創,投資後又怎麼協助他

  • 受到創投協助出海的新創過程是什麼

  • 自己出海的新創過程是什麼

有任何想法或指正,歡迎 IG 或 FB 私訊我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