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迪士尼、Airbnb 學習打造關鍵時刻

Illustrated by Y SU 我們都希望使用者向朋友推薦我們的服務,不管你是網路服務、餐酒館、健身房、甚至是百貨公司。如果我們能夠打造出打造一個使用者願意口耳相傳的產品,那就可以在投入少少廣告甚至不用廣告的情況下,就可以有許多宣傳以及正面的口碑。 但是要怎麼做到呢? 在網路行銷領域,有一個詞叫 Aha-moment,它指的是使用者覺得「哇!原來這產品提供的服務這麼棒。」的時刻。當使用者體驗過了 Aha-moment,他有很高的機會會留下來繼續使用你的產品。以 Facebook 來說,它的 Aha-moment 就是當使用者在 10 天內交到 7 個朋友。 這個觀念很棒,但是我之前比較不知道背後的原因,以及如何去設計這個 Aha-moment。最近在這議題上思考了很多,有一些更深入的認識。 這篇文章有五個段落: 為什麼我們回憶迪士尼的體驗會覺得很美好 人們對經驗的回憶取決於峰終定律 (Peak-End Rule) 打造卓越的體驗就是打造情緒的巔峰時刻 Airbnb 不問痛點,而是問驚奇 優先打造驚奇,小問題後面解決,對獲利更有幫助  為什麼我們回憶迪士尼的體驗會覺得很美好 想要理解 Aha-moment 這個概念很簡單,這邊用《The Power of Moments 》的例子:回憶迪士尼樂園之旅來說明。 想像我們去迪士尼樂園,如果我們去統計每一秒快樂的程度,很有可能大多數的時間沒有比在家躺在沙發上更快樂。你不用在大熱天頂著大太陽,在那邊人擠人走路排隊,也不用為了買隻熱狗花 10 幾塊美金。大多數的時間裡,說不定躺在沙發看電視吃冰淇淋會更愉快。 但是,當我們事後回憶這段迪士尼樂園的體驗,它很有可能這是我們這一年中最好的回憶。 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的記憶跟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,我們對經驗的回憶並不是那麼平均。 當我們去回想一段經驗的時候,我們並不是去把每一刻的情緒做平均,而是只回憶那些片段、畫面、特定的瞬間。 在所有的瞬間時刻,有兩個時刻是我們印象最深刻的,第一個是情緒的巔峰時刻,不管是最好或是最壞的時刻;另一個是結尾。 所以當我們回憶迪士尼樂園的時候,我們想到的是那些驚奇、溫馨的時刻,而不是那些我們在大熱天下走路排隊、汗流浹背的時刻。  人們對經驗的回憶取決於峰終定律 (Peak-End Rule)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·卡納曼做過一項實驗:請受試者先將一隻手放到能引起疼痛體驗的冰水 60 秒;之後請他把同一隻手放入另一個能引起疼痛體驗的冰水 90 秒,只是在後面的30秒裡,他偷偷提高了冰水溫度,降低疼痛的程度。...

January 18, 2018 · 1 min

為什麼留存率是 SaaS 產品最該關注的指標?

Illustrated by Y SU 近幾年許多行銷人開始將目光從廣告、行銷活動等獲取客戶的角度,轉移到留存率 (Retention)、使用者參與 (Engagement)。這篇文章整理了網路上關於留存率的討論,分享為什麼我覺得留存率是網路公司 (尤其是 SaaS 類型) 最值得投資的指標。 整體來說,原因有以下三點: 留存率是最能判斷產品好壞的指標 長久的成長需要靠留存率 提升留存率對各面向都有幫助,尤其是獲利  留存率是最能判斷產品好壞的指標 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指標,來分析成長最快的前 1% 產品和剩下的 99% 產品差在哪裡,那就是留存率。 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張根據 Google Play 上 Apps 的排名,排名最前面和後面 Apps ,不同留存率曲線圖。 這張圖的橫軸是時間,縱軸是有多少比率的使用者留下來。第 0 天都是 100%,之後這數字會隨著時間下滑。舉例來說,如果第 30 天的數字是 20%,表示 30 天後只剩 20% 的使用者使用這個 App。 Android Apps 留存率曲線 (資料來源:Andrew Chen & Quettra) 我們可以發現在 Google Play 上面排名最前面的 10 個 Apps,留存率高於在它之後的 50 名,這 50 名又高於後面的 100 名。也就是說,留存率越高的 Apps,在 Google Play 上越有可能排名在前面。...

November 25, 2017 · 2 min

Facebook 成長團隊談產品成長 (Growth Marketing)

成長駭客 (Growth Hacker) 這個字出自於 Facebook 的成長團隊 (Growth Team)。最早是 Mark Zuckerberg 找了一群人組成一個團隊,這團隊唯一的目標就是讓網站成長。後來這文化和方式傳到 Dropbox、Twitter,之後整個矽谷都在建立成長團隊。Twitter 成長團隊的建立者就是 Facebook 出來的,Uber 和 Airbnb 也從 Facebook 的成長團隊中挖了不少人。 先確定人們喜歡你的產品,再來思考成長 成長的基礎是 product/market fit,你的產品必須是人們想要的。先確認人們喜歡你的產品,再去想成長。 好的產品跟留存率有關 判斷你的產品好不好,就看使用者留存率。觀察一段使用後,還有多少百分比的使用者繼續在使用你的產品。Facebook 觀察天、週、月的留存率數據。一個好的產品,他最後的留存率要是水平的,而不是趨近於零。 不同的領域會有不同的留存率,如果你是電商,10%、20% 的留存率就可以讓你很成功。如果你是社交產品,你的留存率應該要高於 50%。使用者持續使用你的產品就是判斷 product/market fit 最好的方法。 使用者不會因為你的產品好就主動來使用它 就算做出一個好產品,它也不會自己成長,你需要去推動它的成長。Facebook 廣告平台在成長團隊成立之後才爆發性成長。2012 年在 Facebook 上下廣告的人數年成長率只有 10%,對他們來說太慢了。於是廣告團隊找成長團隊來尋求幫助。成長團隊第一個問的問題是,它有沒有好的留存率曲線。 確定有良好的留存率後,成長團隊開始專注在獲取使用者 (acquisition),讓這個產品從 10% 的年成長率提高到 300% 的年成長率。到 2017 有 500 萬使用者,四年成長 16 倍。 由於這是一個好產品,而且很多人需要,所以他們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讓這東西更容易被人注意到。之前下廣告的連結被放在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地方,有些企業會設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,然而 Facebook 當時也沒有問他們要不要下廣告。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找到下廣告的地方,他們做了兩件事,一個是廣告可以打廣告,另一個是在登入的地方顯示下廣告的連結。這樣就讓他們使用者獲取率成長了一倍。 每一個小地方對成長都有巨大影響 成長有三個主要環節,第一個是獲取新使用者,這是每個人想到成長第一個會想到的東西。但另外兩個更重要,一個是以前使用過你產品的人,能不能讓他們回來;另一個是流失率,多少人曾經使用過你的產品,但後來不再繼續使用。這三個比率只要能改善 1%,都會對整個成長有巨大的影響。 Facebook 把成長視為一個產品 Facebook 把成長視為一個產品,所以一個產品團隊會需要的人,在成長團隊裡都有。PM、設計師、分析師、工程師。就像一個產品團隊的目標是一個產品例如 Facebook 動態牆、個人頁,成長團隊的目標就是優化指標。 好的成長行銷人員有三項特質,他需要有電子行銷的背景,可能是以前做過 SEO、SEM、Email 行銷、轉換率優化等等。他也需要有一些分析資料的技術能力,例如 SQL。最後,他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,他能夠提出答案,而不是仰賴別人給答案。...

April 18, 2017 · 1 min

Sam Altman 對 Mark Zuckerberg 的訪談

Sam Altman 對 Mark Zuckerberg 的訪談 前幾天 YC 放了一個 Sam Altman 對 Mark Zuckerberg 的訪談,裡面有很多有趣的觀點,本來想說有時間的話簡單翻譯一下,不過沒想到才過沒幾小時就有翻譯 出現了,不如就來分享幾個自己覺得有趣的點。 創業不能從想要錢著手? 第一個是 Altman 問 Zuckerberg 會給最初期的團隊什麼意見。Zuckerberg 認為,做產品應該要從解決問題著手,而不是從你決定要開一間公司開始。最頂尖的公司創辦人都是立志能夠帶給社會一點變化的,而不是那些出發點是想要賺大錢、或想要有很多人為你工作的人。 這可能是整段訪談中,我唯一覺得有討論空間的點。前一句沒有問題,這跟 YC 一直以來的建議一樣: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。不過我有點好奇 Altman 聽到後面那句有什麼想法,畢竟 YC 創辦人 Paul Graham 當初創業就只是因為很窮想要錢,他對第一間公司 Artix 要解決的問題沒什麼興趣,後來的第二間成功賣給 Yahoo 的公司 Viaweb,初衷也是等別人來併購。 如果你沒有做出一個使用者會喜歡的產品、沒有解決到他們的問題,我想很難成為一間成功的企業,但這跟你出發點想要錢似乎並沒有互斥,畢竟我可以同時想解決某個問題,同時又想賺錢。 Facebook 的人才文化 前一點只是覺得有趣,但其實沒有深入討論的價值,接下來這點我覺得就是這段訪談的精華了。 Altman 一直很推崇 Facebook 的招募,原因是 Zuckerberg 砍人不手軟,他認為把公司文化不合的人留在公司,是對新創公司殺傷力最大的事情之一。但這次的訪談,卻聽到了 Zuckerberg 對於吸引人才的想法。 傳遞理念 第一個故事是當時 Facebook 拒絕 Yahoo 十億美元的併購,在當時的環境,一間新創公司最好的結局就是被別人收購,然後創辦人、投資人、員工都發財,可是 Zuckerberg 居然拒絕了這個收購提議,在這之後不到一年,公司的人大量離職,甚至所有的管理階層都因為不相信 Facebook 可以達到更高的成就而離開公司。 Zuckerberg 的這件事的說法是,他當時還不擅於傳遞公司的理念,也就是他一直掛在嘴邊的 “connect the world”。這些管理階層沒有跟他一樣的願景,因此他沒辦法留住他們。我對 Elon Musk 也有相同的感覺,儘管大家都知道 Tesla 跟 SpaceX 很操,禮拜六沒有主動加班還會被老闆嫌,但還是有很多人因為相信他的信念,會願意加入他的公司。...

August 19, 2016 · 1 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