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邊朋友存了一點錢,想要踏入投資時,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:**我該投資股票還是 ETF,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點我們的想法。
阿堯:嗨,大家好。我是阿堯,他是威宇。
威宇:哈囉。
阿堯:身邊的朋友在存了一些錢之後會問我們一個問題:**到底要自己去買股票,或是買指數型 ETF,例如 0050 或 0056。今天就來分享我們的想法。
威宇:我們先從指數型的基金開始介紹、分析它的優缺點。當然一部分我覺得指數型基金一個很好的優點是你不用做事情。
阿堯:**經濟學家會說有白吃的午餐這件事情,其實在投資裡面也有白吃的午餐,例如買 ETF,以長期兩、三百年的歷史來看,他可以讓你每年有 7-10% 的報酬。
威宇:以台灣來講,台灣過去十年或十三年,大盤報酬率大概是在 9-10% 左右,0050 可能低一點點,因為它還有手續費等的費用。可是整體來講它其實是比定存高很多的報酬率。
阿堯:所以其實不用花什麼的時間,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基本 7-9% 左右的報酬率。
威宇:那當然要講他的缺點。我覺得股權以 3-5 年來看,可能報酬率是最好的投資商品之一,大概只有房地產可以跟它做比較。但是它的缺點是短期的波動比較大,你在半年或一年可能還是面臨虧損的問題。所以當你要投資股權,不管是買股票或者是買指數型 ETF,要注意投資的長度至少要 3-5 年。
阿堯:對,其實很多人會沒有辦法撐過去一個景氣循環。看到帳面上虧損了 20-30%,就馬上賣掉了。這在投資 ETF 上是非常不好的行爲,這反而是你應該多買一點的時候。
威宇:所以可能像定期定額這樣的方法,它是強迫你比較有紀律的行為,在投資 ETF 的時候,可能就會用這種比較有紀律的方法做決策,不要太受情緒的影響。
阿堯:所以我們覺得 ETF 不用花太多時間,但是如果你選擇這種投資方式的話,你要讓自己有足夠的知識撐過景氣循環低點,然後 3-5 年可以達到還不錯的報酬率。
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我們對自己買股票這個行為的看法
威宇:我沒有投資 ETF,還是以投資股票為主。當然我的原因就是因為,如果有一些技能或知識,自己選股有辦法獲得超過大盤的報酬率。
方法可以分兩種。第一種是大量分散,你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研究每一檔股票,也可以獲得略微超過大盤的方法。但如果你非常深入研究你要買的股票,研究他們有沒有被低估、有沒有更好的報酬機會,你也許就有可能(當然也只是有可能而已)獲得比大量的分散方法更高一層的報酬率。
在投資股票跟在投資 ETF 的時候,這都是一個選擇,你願不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研究股票。
阿堯:對,所以問我們到底是要投資 ETF 或者是買股票,最大的問題是自己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在上面。你可以多花一點點時間,得到一個比買指數型基金高一點的報酬,但如果你要達到像是巴菲特,或是在外面聽到 20-30% 那種報酬率,你就要花非常、非常、非常多時間。
威宇:那個時間不是等比例的,不是說我花一個小時可以多 0.5%,我花十個小時就可以多 5%,它不是。你花越多時間,提高的報酬率會越來越少。以前我覺得你只要花一點點的時間,就能夠打敗大盤;現在我還是認為這個想法並沒有錯,可是問題就就是我們剛剛講的,你自己選股的時候,會更難去撐過下跌的時間。
要怎麼撐過,你必須有非常大的信心,這個信心是建立在你的知識,還有你過去的經驗上。變成你還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學習,花很多的時間培養經驗。有了這些經驗以後,你才可以減少花費時間達到一個還不錯的報酬率。可是對於沒有想要認真投入在投資上的人來說。這些時間他們可能也沒有辦法去投資,因為他們沒有很享受在其中。
阿堯:就我自己的觀察,很多朋友問了那個問題之後,接下來幾個月其實也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投資上面。他們可能一開始很有熱忱,然後讀一、兩本書,後來就慢慢不管它了。多數人對投資不會非常有熱情,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花一點點時間去了解一些很基本的概念,例如你買 ETF,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,它有哪些優缺點,然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去繼續培養你的信心。
威宇:其實最後總結,我覺得還是看你對投資這件事有沒有足夠的熱忱,以及你是不是願意花費相當的時間跟精力做研究。如果你很願意研究的話,那你可以試試看自己選股。當然有可能你最後發現技能或是知識到不了,還是要回到指數型的投資。可是你可以花一點錢,試試看有沒有辦法獲得超過大盤的報酬率,如果你很享受其中,你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當作你主要的投資商品。
但是如果今天你不願意花費太多的時間,不願意花費太多的精力來做研究,那也許就退一步到指數型的投資,它就可以獲得一個非常不錯的報酬率了。
阿堯: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想要討論的,你到底願意花多少時間在 ETF 跟買股票上面。如果大家還有任何問題的話,都可以在底下留言跟我們一起分享。
阿堯:嗨大家好。我是阿堯,他是威宇。
威宇:嗨大家好。
阿堯:我們時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是:新手怎麼挑選適合他們閱讀的書。那我們兩個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幾本適合給新手讀的書吧。
威宇:推薦書很困難的點在,我不覺得有哪一本書講完全正確,你用這個方法投資就好了。我的投資方法是非常多的書融合在一起,每一本書都可能拿一點。你真的叫我推薦哪一本書,我覺得非常困難。
阿堯:蠻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就是,閱讀到一個地方你覺得「這段很棒」,然後閱讀到那個地方你覺得「那段很棒」,可是沒有一本書是把這全部的東西串起來的,所以我們可能會講幾本我們覺得還不錯的書。
威宇:我覺得不能夠串起來,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到最後投資風格的選擇不一樣。
比方說像巴菲特,他現在的投資方法是在他現在的資金規模下,他認為最好的投資方法,但那很明顯不是他早期的投資方法。所以這兩種時候,他講的話可能會不一樣。兩種都可以賺錢,可是它是適合在不同時期、不同的資金大小、不同的能力,以及不同的知識。
我先來講第一本。第一本我還是會想挑一本巴菲特的書,我覺得從巴菲特入手講價值投資這個概念會比較容易接受。比方說股票的價值就是來自於公司,那你就從公司的營運判斷這間公司值多少錢。在遠低於股票價值的價格去買入,你就有機會賺錢。我覺得這個觀念是蠻基礎的觀念,一定要先有這個觀念。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想要先挑一本巴菲特的書。
我最後挑的是瑪麗巴菲特的《與巴菲特同步買進》。真的在講巴菲特,講得很好的人可能就是兩位嘛。瑪莉巴菲特跟羅伯特海格斯壯的《勝卷在握》。我當初在閱讀的時候,我覺得《勝卷在握》更艱澀一點,瑪麗巴菲特寫的書比較故事、更淺白。有可能是翻譯的問題。
阿堯:我想的是葛林布雷的《擊敗大盤的獲利公式》,這本書是他是寫給他六歲小孩看的,所以裡面寫的例子是,去學校賣口香糖給你朋友,你會怎麼賣,你的獲利率又怎麼計算。
威宇:我覺得他整個概念非常好,一個要注意的點是,到最後他提出他的神奇公式,希望大家可以照著神奇公式做。我覺得這在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可能不是這麼適合,按照公式做的這種做法,應該是在你都很懂了,你很相信這個公式、知道它為什麼會有用,然後你再去做。一開始投資的時候,可能還是要先有點研究的經驗。
那接下來第二本,一樣想要挑一個投資大師,我會挑彼得林區。是我最一開始讀的書。
阿堯:也是我最一開始讀的書。
威宇:雖然他可能不是那麼價值導向,但他就是在找公司的營運變好。
阿堯:比較生活化一點啦
威宇:因此如果要推一本,彼得林區有三本書嘛,我應該會挑《選股戰略》。
阿堯:《選股戰略》也是我覺得三本讀起來比較好讀的一本。
威宇:《選股戰略》跟《征服股海》兩個其實是在講一樣的東西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,《征服股海》也是比較艱澀,《選股戰略》比較生活化。
阿堯:你剛講了一本巴菲特,我也講一本巴菲特好了,因為巴菲特也是我的偶像。
那本書的英文叫《Warren Buffett’s Ground Rules》,中文應該是《巴菲特的投資原則》。
你介紹的瑪麗巴菲特或是海格斯壯,他們比較從巴菲特後期開始介紹。關於他早期一個大學生,或是一個二、三十歲的人,怎麼開始投資,從比較小的資本累積到一個還可以的財富,這一段介紹比較完整的大概就是《巴菲特的投資原則》。大家如果對這個有興趣,我蠻建議去看這本書的。
威宇:接下來我想推薦的第三本書是比較硬一點的。因為前面兩本算是比較
容易閱讀的嘛,第三本我會想要比較進階一點,就是塞斯卡拉曼的《安全邊際》。《安全邊際》這本書一般來講應該都是網路直接找 PDF。
阿堯:對啊,Amazon 一本都賣兩三千美金。
威宇:《安全邊際》是塞斯卡拉曼寫的,他是一個非常知名的投資人。巴菲特被說是奧馬哈的先知,塞斯卡拉曼就是波士頓的先知。他們兩個人論績效來講其實差不多,只是巴菲特的時間更久。
我會想要推薦這本書是因為,我當時讀了這本書後,才拓展到更多的投資世界。在我前面推薦的書裡面,塞斯卡拉曼可能是唯一一個以價值投資為底,真的非常成功的人親自所寫的書。所以第三本我會說,如果你想進階到更上面的領域,看不同的世界,看其他人怎麼做,希望有一個導航方向的話,我覺得塞斯卡拉曼的《安全邊際》是很棒的一本書。
阿堯:那我最後推薦一本比較輕鬆一點,因為剛講的都是一些關於大師的書。
大家都知道投資的基礎是會計,我推薦一本比較會計導向的《財報狗教你挑好股年賺 20%》。
這本書就是從雞排店開始。開立一家雞排店你需要買雞排、或是你要請人、有一些水電費,這都是一些基本的會計項目。如果你了解這些會計項目,自己在挑選股票或是分析財報相關數據的時候,會比較有一個底。從這本書開始,你也可以開始去延伸一些比較進階的會計技巧。
威宇:嗯,沒錯。當時他們出這本書的時候,我還沒有加入財報狗,老實說我非常驚艷。我覺得這本書在出來的時候,一看你就會覺得這是理工人寫的書。
為什麼?我們看的大師投資書,他們其實全部都是商管背景出來的。然後他們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寫非常核心,或者是比較心法上面的東西。但他不會去教你怎麼樣評估股價。
阿堯:這也是我一開始在看那些大師時,我就覺得為什麼沒有一本教你他怎麼分析的。
威宇:他不會跟你說你看這間公司財報跟這間公司財報,哪一間的比較好,或者是哪一間公司比較有競爭優勢等等。他會說去找有競爭優勢的公司,但他沒有教你怎麼樣去看競爭優勢。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大學很基礎的東西。
阿堯:他們每一個都經濟系、商管畢業。
威宇:所以他們不會覺得這個東西有什麼好教的啊。因為我寫的書,真的要看的人,在美國大部分也都是經理人,所以我不會寫給散戶看,當然就不會寫這麼基本的東西。
所以當時我很驚艷這本書寫一些大家都沒講,可是也很重要的技巧。可能別人都寫心法,但還是有一些扎實的技巧必須要去做的。例如要怎麼看損益表、怎麼看資產負債表,這本書講得很清楚,而且它居然可以把它步驟化。
阿堯:對他的邏輯真的是非常嚴謹。
威宇:第一步要做什麼,第二步要做什麼,就是一個 SOP。所以當時我看到,我就覺得,「誒,這真的就是理科人。」因為整個太理科思維了。
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,基本上我一開始投資的前幾年都是按照這個 SOP 在做。儘管到現在可能我著重的部位不一樣,可是其實看的順序還是差不多。
阿堯:我覺得這本書就是打底,就是一個地基。然後之後那幾本書可以讓你拓展視野。
威宇:那最後也許來聊一聊說,上面的書我都看完了,你要怎麼找到新的書?
阿堯:我自己找書的方式是,通常你閱讀一本書,它會有很多推薦。或是他在裡面會引用一些吸引你注意力的片段或是某些人講的話。那像我自己就會馬上去查這個人是誰,他出了什麼書。
威宇:我也滿像的,我通常都會去找關連。比方說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,那這本書的作者有沒有跟同事過的人、有沒有推薦的書,有些他可能在演講裡面提到的書,我覺得都是很好的發散。
我覺得其實整個價值投資的圈子並不大,真的認真讀的話,三、四年應該就可以全部讀完吧,中文跟英文的書。
阿堯:像我現在自己讀也是讀得越來越少,每一本書推薦的就是那幾本。
威宇:當然很多書它也許概念講的是一樣的,可是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,這些書都在講一樣的事情,但因為前面講的東西不一樣,所以它不一定是給相同的刺激。
有時候這本書講到這個觀念,看過去覺得「喔就這樣」。但另外一本書因為他前面講不一樣的東西,我在不同的情境裡面。看到一樣的觀念,我就會「碰」 「哇原來他是講這種東西。」
好,以上大概就是我們今天在介紹的內容。我們介紹了六本書,最後也包含要怎麼樣從這些書裡面延伸看到更多的書。
這部影片講兩個主題:
請教專家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如何讓自己的身心維持在最佳狀態(直接爆雷,睡覺很重要) 你有什麼技巧,增加自己的學習速度或抱持身心狀態嗎?
影片中提到跟睡眠有關的動態: http://bit.ly/2NY1xVS 演講影片(英文): https://youtu.be/aXflBZXAucQ 中文書名: 《為什麼要睡覺? 》
阿堯:有認識什麼新的人嗎?
威宇:今年我覺得有發生兩件還滿棒的事。
第一個是──當你想要學一個新的領域的知識,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花錢找人教你。
我以前一切都想辦法靠自學,上網查很多資訊。可是今年有幾個東西,我不會,就直接花錢找人教。這個真的是最快的方法,它可以很快幫你達到你想做到的事情。接下來你可以變成自己學,或是到這邊就好,不用再繼續。
阿堯:所以你今年學了什麼?
威宇:比方說我們之前要做回測,我就不是想辦法學程式,而是直接花錢找一個人做回測,教我他的程式碼。這件事情我覺得非常划算,也不用太久。幾個月就知道大概會用到的是哪些,接下來就會知道要不要繼續學下去,或者想要補足哪個部分。
第二個是──我以前所有的演講都是講投資。今年接了幾場的行銷演講,每講一場就有更多場,因為每一場就有人邀請我去公司內訓,或者是講其他場。講很多場會認識到很多還滿厲害的人。當你真的有問題的時候,他們也都可以幫忙。
應該說,今年我才真的發現──你直接請教人,真的是最快的方法。絕對是最快的,這真的不用懷疑。你知道這個人很厲害,你問他願不願意教你,請他吃頓飯或直接給他錢、請他當顧問。這就是非常快、可以幫助你達到目的的方法。這個是以前比較沒有體會的,因為以前覺得什麼東西學不起來?什麼東西不能自學?所有資訊網路上都有。但那個速度真的是差很多,節省幾個月的時間絕對有,錢不用捨不得花。
阿堯:我今年比較好的是一直在試圖更認識自己。不管是請朋友跟你說,你大概是怎樣的人,或是去想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,怎樣塑造今天我的價值觀,花了比較多時間去跑一趟這個流程。
這對我的心態會有比較大的改變。有時候發現面對某件事情,會有這個反應,可能是因為過去的家庭教育,或是我接觸到的人,給了我那個印象,所以我會對某件事情有這個反應。因為有時候這會影響我的情緒,如果跟我的想法不一樣,可能讓我沮喪。這個東西跟我們上次講的那個頭腦有點像,那個東西不是你這個人引起的,而是成長的環境塑造你,讓你有這個想法,或是讓你對這件事情反應會特別激烈。知道了這個循環之後,你可以比較抽離去看這個東西。
威宇:其實你講的情緒,讓我想到前幾天聽到的一個 podcast。那一集的主題就是講怎麼樣維持心態的健康?他講的第一個就是認識自己,你要自我覺察。冥想也是在強調這件事情,自我覺察。我之前有講過,人都會有負面的情緒,或是低潮的時候,怎麼樣去處理這件事情,真的是滿重要的。
我目前知道幾個方法,我都在嘗試,像是冥想。有時候這些東西跟營養補充品會有關係,攝取某些東西,它有辦法幫助你的心情保持平靜。
阿堯:我覺得睡覺也是。我看你貼那個睡覺,看了之後就想說,每天早一點睡好了。
威宇:那篇看了以後真的是會怕。那是一個 Talks at Google,是這本書的作者在 Google 的演講,然後我就把它整理出來,看了真的是會怕。不管是性的東西,或者是你的頭腦、疾病等等。
阿堯:我今年因為當兵,所以作息稍微正常一點,我覺得早起真的有好處。我之前也是覺得自己晚上效率比較好,會到一兩點睡覺,可是現在早起會覺得一天多了很多時間,然後中午只要睡個半小時,下午又會很有活力。
威宇:很多時候會覺得晚上的時候有比較多靈感,或者是比較專注,真的常常會這個樣子。可是當你真的變早起的時候,就像你說的,我覺得這兩個感覺不太一樣。
晚上比較像是有很多靈感;早上我就是有一些時間,我可以好好使用這些時間。很多時候我比較早起把事情做完了,然後發現怎麼才十一點。這已經是我之前整天在做的事情了,但現在十一點已經做了好多,就很開心。
可是因為大部分看我們影片的人是 25-34 歲的男性,這個年紀大部分都已經在工作了,應該比較難像我們有這樣的體會。像我自己的工作是沒有時間限制的,我要睡到幾點,我就睡到幾點,很常睡到中午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體會。
但是一般來講,我聽很多 podcast 也都是說,比平常起來的時間再早一個小時。你在這一個小時裡面,去做你覺得重要的事情,還是會覺得有很大的差別。像我的差別是不只一個小時,比方說我之前睡到一點,我現在只要七點起來,就差了六個小時,感覺多了一天。
早起的關鍵就是早睡,這真的是關鍵。我之前有試過一陣子的早起計劃,你只要早睡,比方說十一點睡覺,你六點起來都還不會覺得很痛苦。如果你很晚睡,那個痛苦感是非常大的。你只要早睡就不會有早起的痛苦。像我那篇文章底下就有人說,現代人要睡到八個小時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阿堯:我覺得應該是滿容易可以睡到八個小時的。
威宇:講真的,我不相信有人沒有辦法睡到八個小時,我真的不相信。
阿堯:Jeff Bezos 好像就說,他都睡八個小時。
威宇:我覺得有小孩的人可能會有點困難,我可以理解這件事情。如果小孩是剛出生的嬰兒,因為要一直照顧他,要睡到八個小時是有點辛苦的。但是沒有小孩的情況下,我真的不相信你沒有辦法睡到八個小時。
YouTube 的研究說,台灣人平均一週花 20 個小時在 YouTube。講真的,你不要上 YouTube 就可以睡八個小時了。或者像在我動態底下留言的那個人,我不認識他,他應該也不會看這個影片。不過我跟你講,你不要回我的動態,你去睡覺,就可以睡到八個小時了。
這是取捨,所有事情都是取捨。你今天要去看電影,所以說睡不到八個小時,這是你的選擇。不是沒有辦法睡到八個小時,只是你選擇要看電影。時間本來就是有限的,你怎麼樣選擇你要的。不是說你不能睡八個小時,只是你把其他東西擺在睡覺前面。
阿堯:就睡覺對你來說,可能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威宇:如果今天睡不到八個小時,你隔天馬上暴斃,你就不可能睡不到八個小時。你一定會睡到八個小時,一定會。
阿堯:大家好我是阿堯,他是威宇。
威宇:哈囉,大家好。
阿堯:我們今天要討論股票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
威宇:股票投資到底是什麼東西。這個影片針對比較新手的投資人,如果你已經很有經驗,投資兩年、三年以上,這個影片對你來說可能太基礎。不過如果你是剛開始想接觸股票投資,或以前的投資比較懞懞懂懂,聽明牌就買明牌,這個影片會對你有點幫助。
阿堯:我們主要是以葛拉漢在《智慧型股票投資人》這本書裡面提出的三個點,先講一下葛拉漢這個人好了。
威宇:葛拉漢被稱為是證券分析之父,或是價值投資之父,他也是巴菲特的老師。在葛拉漢寫了《證券分析》這本書以後,大家才開始比較嚴謹地評估一間公司,從財務報表去評估一間公司他到底值多少錢。
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這本書裡面主要探討的三點,股票投資到底是什麼東西。
第一個就是「股票就是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」,評估一檔股票他值多少錢,你要先評估這間公司值多少錢。比如說如果一間公司你評估值一億,它有一千萬股,那他的價值就是一億除以一千萬,每一股價值就是十塊錢。
阿堯:剛剛威宇講到你評估了公司一億元,但市場上交易的價格到底會不會是你評估的一億元呢?大家如果每天都有看股票漲跌幅的話,會發現今天有一個好消息就漲了 10%,然後半年後它跌了 50%,這個價格是波動的。
葛拉漢提出的第二點就是,價格跟價值其實是不一樣的事情。巴菲特說過,價值是你得到的,價格是你付出的。例如這間公司值一億元是你認定的價值,但是你可能可以以五千萬在市場上買到這隻股票,或是現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是兩億,你不會想買這隻股票。
威宇:這個概念主要是說價格是波動非常大的。葛拉漢提出了市場先生的概念,他說反正市場就是很不理性,儘管價值一直都在差不多這個地方,可是市場上的價格會非常的波動。
阿堯:關於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比喻,葛拉漢說他是一個不厭其煩的人,他會每天都來跟你報價,他今天心情好,就會用很高的價錢買你手上的股票;如果他今天心情很憂鬱,就會出很低的價格賣他的公司給你。所以你要去利用市場先生的情緒。
威宇:這也到了第三點,當你知道公司的股票就是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,它的價值就來自於公司本身的價值,接下來你又知道價格跟價值是不一樣的,價格是市場上的報價,可能會有很大的波動,這個時候我們就有賺錢的機會。
如果我們可以在低於價值很多的價格去買他,就能賺錢。可是這中間有個問題,價值可能是估不準的,因為人會判斷錯誤。
所以第三點就是安全邊際,安全邊際指的是儘管價值可能一百塊,但你不會想在九十塊買他,因為這時候如果你錯了,就會賠到錢。如果他值一百塊,你會希望有一個落差,比方說六十塊或七十塊去買它,這中間叫安全邊際。
阿堯:我這邊舉一個巴菲特講的例子,比較生動一點。他說你建造一個橋,預計它可以開三萬噸的卡車通過,但是你不會這麼冒險拼三萬噸的卡車,可能只用一萬噸,或是兩萬噸的卡車通過,不然如果評估錯誤,它只能承受兩萬五千噸,那橋就垮了。
威宇:剛剛這三點再重新整理一次,我們評估一個股票的價值要先評估企業的價值,然後價格跟價值不一樣,價格波動更大。所以如果今天價格低於價值很多,他有安全邊際在,這個時候我們去買他,就可以等到他價格回到價值的時候。
價格遲早會回到價值,這也是葛拉漢說的。葛拉漢說股票市場短期是個投票機——大家投你會漲,他就比較會漲,投你會跌他就比較會跌,可是長期他是一個體重計,他畢竟還是終究要回到這個公司到底值多少錢。
這中間比較麻煩的一個點是,所以要怎麼評估公司價值?或者,每一間公司都可以評估他的價值嗎?
阿堯:每一間公司都可以評估價值嗎?我先以學術上的方法怎麼評估股票價值來講好了。學術上的方法是預期可能未來五到十年,或是二、三十年,這間公司每一年會回饋給股東的股利。例如這間公司可能賺兩塊錢然後他每年發一塊錢給股東,我就會預期未來十年每年公司發這個一塊錢。有這樣的預期,那我會給公司一個估值,如果這間公司都沒有股利回饋的話,那可能就要用其他方法來評估。
威宇:我在這邊想表達的一個概念是,股票有很多。但是你真的可以評估出來到底值多少錢的,可能不是那麼多。這沒關係,反正無法評估也是一個決策,無法評估你把它拋棄就好了。
阿堯:你說到這個我就想到說巴菲特說的能力圈。很多東西是你看得懂的。你看得懂的可以很好評估,你就去做;看不懂的你就把它捨棄掉,反正台股上市有 1700 檔,你捨棄 1500 檔,還有 200 家公司可以買。
威宇:這邊一個重點是你要多去做。你多做,然後多練習,一開始可能都沒有概念,可是當你不斷的練習,跟別人討論,你會開始知道自己哪裡對、哪裡錯,可能很多你真的做不到的,就把他丟掉或放棄,算了。
阿堯:另外就是去看其他人怎麼評估這些股票,例如像財報狗洞見 有很多人寫的分析文。他們會利用一些方法,每個人不一樣,但你看他們大概用哪些方法,有哪些方法是比較多人用的,可以從這方面去學習。
威宇:重點還是在找到你很有信心被低估的標的,這個價值不用非常明確,你不用很明確知道它就是值 99.058 塊,大概有一個概念說反正大概值 90-110,那只要價格 60 塊,就是遠低於價值嘛。
阿堯:我覺得這好像是蠻多新手會有的問題,到底要怎麼評估一間公司的價值在哪裡,我是不是要很精確知道 95 或 100。巴菲特說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,他說你看到一個胖子,你不用知道他的體重就知道過重。
他還說這就像是一個斧頭打到你的頭,你會 「咚」 一下知道這個東西就是很便宜。例如你去購物,原本看到衣服都是 100 塊錢,今天突然 50 塊錢,你不用知道這個衣服是發生什麼事,就知道這好像很便宜,會激起你的興趣去進一步研究。
威宇:我覺得對於新手而言當然會想要盡量的精確,這其實也是一個練習的過程。但是真的在投資的時候,我認為當你須要評估到非常細、到底值多少錢,在糾結那個 10-20% 的價差的時候,對於投資而言,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。如果今天你只是少估了 10%,你就不願意買,或者你今天就是要賺那個 10%,這種時候可能就不是一個太好的機會。
阿堯:最後總結,以上我們講的三點,第一點股票是企業的一部分,然後價格跟價值是不一樣的,第三個是安全邊際。如果只把它濃縮成一點,我覺得就是我們在第一集影片介紹的一本書名字,安全邊際。安全邊際你只要抓得夠大,你前面兩個稍微出了一點錯其實也不會讓你虧到錢。
以上就是股票投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如果有任何問題的話都可以在底下留言給我們,或者是在資訊欄裡面都會有我們的聯絡方式,也可以隨時來私訊我們,跟我們討論。
「壞習慣想改卻改不掉,好習慣想養成卻一直失敗。」這應該是蠻多人都有過的想法。
過去三年,我一直挑戰養成各種好習慣,但總是無法堅持超過五天。每次中斷後就放棄,隔一兩個月再次挑戰,但過不到一週就又失敗了。
其中一個例子,就是冥想。
我冥想 App 上面的數據顯示,在 274 天內,總冥想時間 480 分鐘。因為一次的冥想是 10 分鐘,等於我在這 274 天裡面,只有 48 天有冥想。
這不是說我每六天會冥想一次,而是我會連續冥想四天,然後接下來 24 天沒有冥想。簡單來說就是試圖培養習慣,但不斷失敗。
上個月底我重新閱讀《驚人習慣力 》,決定使用這上面的方法培養冥想習慣。
用新的習慣養成方法後, 17 天內我冥想了 154 分鐘,而且這 17 天,我每天都至少冥想 1 分鐘。
我的感覺就如同這本書作者寫的一樣:
當我無意間開始第一個習慣時,得到的改變竟然都可以持續,我才瞭解以前依賴的那些策略完全沒用。當有效果的東西一出現,你就可以看得出來哪些東西沒有用。
這個方法到底是什麼?同樣以冥想為例,簡單講一下我的作法:
規定自己每天打開冥想的 app 聽 10 秒鐘,重點是不能讓自己有任何壓力。 一開始你可能想設定一分鐘,但只要想到要聽一分鐘,可能會讓你感到任何一點點壓力,就要再縮短時間。 你可以聽超過 10 秒鐘,但是只要開始感到不耐煩,就停下來。很多冥想 app 一個 lesson 是 10 分鐘,不要堅持聽完,感到煩躁、有壓力就停下來。我的經驗是超過 8 成的天數我會聽完。 絕對不要讓自己在任何階段感到壓力,不要騙自己說「我假裝只要聽 10 秒鐘,其實我還是希望聽完 10 分鐘」,只要有 10 秒鐘,你今天就達成了,為自己慶祝。 每天都一定要做,就算已經要睡了,還是可以打開聽 10 秒,反正只有十秒。 想個辦法提醒自己,我是用 Streaks 這個 App,只要我當天沒有完成,它就會有個標記提醒我。但也可以用更便宜有效的方法,例如放一張 A4 紙寫「冥想 10 秒」,每天起床後就放在床上,等你要上床睡覺時,如果還沒做就會提醒到自己。 事實上不只冥想這個習慣,我現在同時在養成三個不同的習慣。這三個習慣都是我多年以來希望養成的習慣,但過去三、五年不斷失敗放棄,我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習慣堅持超過 5 天。...
比別人更努力,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
推薦程度: 4/5
這是一本教你提高生產力的書,有別於其他時間管理的書,它講了更多時間管理方法背後的科學研究
這種引用大量研究的書很合我的胃口
重點摘要: 當做完一件事,或臨時被打斷(包括分心使用手機、上網等),不要馬上接著做下一件事。把自己抽離出來,跟自己說「這是決定點,我要好好思考」,將自己抽離手上事物,好好思考全局,什麼才是接下來應該做的,不要因為缺乏進展的愧疚感而急著做一下件事。
事先想像做完每一件事,接下來要幹嘛。想像你可能因為什麼因素被打斷、想像被打斷後你要做什麼。光是事先想像,就會讓你更有可能達成目標。
擅用情緒。憤怒讓你果斷,悲傷讓你公正、深思熟慮,好心情讓你有創意。事先想像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情緒,將適當的任務配置在那之後。
小事情也會消耗心智能量,別在意志力最好的時候去處理信件、看 Facebook 等雜事。
前一天規劃好事情,幫你減少隔天心智能量的消耗。
分心的時候就內觀冥想,平靜地察覺思緒的飄移,但不要做動作,讓腦中想法亂飄一陣子,它就會回來讓你繼續做事了。
當你覺得專注力很差,有幾種做法:喝水、攝取咖啡因(半罐紅牛)、做點小運動、睡 10 分鐘。
需要專注、機靈的時候環境要亮一點、安靜,需要創意的時候就暗一點、中等噪音(70分貝)。
雜亂會影響專注。
久坐不動會讓活力和情緒低落。
以下是筆記摘錄 策略一:在日常事務中,辨識每一個決定點 日常生活有太多習慣性例行程序,例如早上起床、換衣服、通勤到公司、開電腦、回覆電子郵件、吃午餐、開會、運動、煮飯、準備上床睡覺等。
問題是,我們經常做完一件事後,緊接著做另外一件事,並未多加思考接下來應該做哪件事才對。我們出於反射地回應,想到什麼就去做,不管這麼做有多不智。結果是,我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
在研究界,有一項重要的理論:在其他條件與因素不變的情況下,我們通常傾向走最不花腦筋的那條路。
想要改變頭腦自動駕駛的模式,訣竅在於辨識那些介於各項事物之間、相當珍貴的決定點時刻,並且妥善把握這些時刻,好好決定接下來該做哪件事。
別為了節省5分鐘,瞎忙一整個小時
簡單來說,這些珍貴的時刻,出現在一項事物結束或被打斷時,例如當你講完一通電話時,你「可以」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,是應該先回一封電子郵件,或是先為一場會議做準備?...
上個月初詹宏志先生有一場演講分享 PChome 商店街與蝦皮大戰的心得,引發了許多新聞和討論。這邊想要分享一下我看完這些新聞和討論後的想法。
這篇文章雖然以 PChome商店街開始,但我主要想討論的是補貼獲取市佔率這種做法,以及背後的思維。
補貼使用者作為一個行銷手段沒問題,但它只能是一個開端,如果補貼取得市佔率完就覺得接束了,那才是真正的問題。
整篇文章可以分為四個部分:
商店街的問題不是不重視資本的力量,是畫了一條錯誤的終點線 補貼不一定能拿到市佔率,更不一定能獲利 補貼的潛在問題 補貼獲得流量只是起點,重點是怎麼運用這個流量資源 首先,我們看一下商店街打這場補貼戰打得多慘烈。下面這張圖是商店街的每股獲利 (EPS) 與股價圖。他們從 2010 上櫃至今的獲利,還不夠他們最近一季賠的錢。
資料來源:財報狗 去年一整年賠了 10 億,今年更是在第一季就賠了 9 億。
資料來源:財報狗 商店街的問題不是不重視資本的力量,是畫了一條錯誤的終點線 經過激烈的補貼戰後,詹宏志先生在演講中分享了他的想法,他說最後悔的決策是太晚重視資本的力量。
如果能早一點重視資本市場的話,就可以建立起像蝦皮進軍東南亞市場那樣大的夢,吸引投資人,在對手還沒有長大前,就把市場上的資金都吸進來,不要讓對手有機可趁。 — 新聞來源 老實說,我覺得這不是商店街今天輸蝦皮的根本原因。先不說「把資金吸進來,不讓對手有機可趁」這件事不太可能,畢竟市場上資金那麼多,你不太可能吸完。
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商店街優化產品的終點線畫太近了。從許多新聞裡,都可以看出商店街優化產品的終點是「最大市佔率」。
詹宏志認為,有效的補貼策略能在短時間內,促進大量用戶轉移到自己的平台,且要在補貼過後,讓用戶仍有持續使用的意願。當以補貼吸引的大量用戶願意留下,品牌就有機會拿著這群快速移轉行為的消費者,去向資本市場對話、換取更多外在投資,拿到資本後,再一次進行掠取市場地盤的戰略。
這種「補貼→累積大量用戶→贏得資本→再補貼」的循環,在電商市場尤其明顯。所有廠商都在爭,「誰是最後那個還站著的人?」當你可以用補貼戰術逐步撂倒對手後,市場只剩下你、用戶沒有其他選擇時,再啟動其他獲利方法,例如收取服務費和手續費,就能得到利潤。 — 新聞來源 從這段敘述,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他們的戰略就是獲取市佔率。然而我們回過頭看看 2016 年的 PChome 商店街,他當時是台灣市佔率最大的開店平台,佔整體使用開店平台網路商店的 76% ,擁有超過 2/3 的市佔率。
我覺得當時的商店街,應該就是認為這個產品的優化已經達到終點了。前面辛苦的耕耘已經告一段落,接下來就是收割期。
商店街的錯誤不是不重視資本的力量,而是之前根本就沒有打算花太多錢做新投資,就算拿了錢也不知道要用在哪。如果不需要錢,為什麼要在意資本市場?
亞馬遜在 .com 泡沫破掉前募了一大筆錢,當時市場認為,就連亞馬遜都缺錢,代表網路產業真的沒有獲利,這個產業只是一場騙局。可是其實在亞馬遜內部的評估 中,所有指標都呈現正面的狀態,他們知道自己是健康的成長當中。
那為什麼要募錢呢?因為他們有更大的願景,他們知道亞馬遜不會只是一個網路書店,接下來會涉獵更多領域的商品。現在市場的熱錢很多,如果現在募一筆資金,接下來就可以有一段時間不需要承擔太大的資金壓力。
商店街今天沒有募資,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忽略了資本的力量,而是他們沒有花錢的方向。他們不只沒有募資,甚至連自己賺的錢都不知道要花在哪,乾脆發股利給投資人,他們上櫃後的獲利有超過 70% 是作為股利發出去。
資料來源:財報狗 **我覺得商店街主要的問題是一個觀念,那就是:成為市佔率最大就能穩穩賺錢。**因此當他們到了市佔最大,接下來就是收割期了,失去了繼續投資的方向。
令人擔心的是,他們至今仍抱持這個想法,而且這次用了「大量補貼」這個更激進的手段。用大量的補貼獲取用戶,然後跟投資人募資,再拿這筆錢補貼更多用戶,再跟投資人拿更多錢。
我會讓商店街重新回到一個新創公司的位置
— 詹宏志 是的,這個做法很「新創」、很 Uber,但它真的能賺錢嗎?...
我對投資的想像 一個月前,我在 Facebook 發一篇動態,徵人幫我整理國內外投資相關論文。當時被人嘲笑,靠這點錢就想有人幫你看論文?
是啊,一個有能力的人,傻了才會花時間在這種沒什麼效益的事情上。還好,傻的不只我一人,而有好幾個。他們願意無償在下班後花費寶貴的時間精力,用在這些有趣,但不一定有成果的事情上。
一個月後,我們組了一個閱讀論文的讀書會,整理過去有關投資的研究,然後交由另一群工程師團隊進行回測。
雖然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,不過我想藉由這封信,分享我做這件事的想法。沒意外的話,也會是唯一公開的一封。
嗨 👋
這是第一封給大家的信,只是不是寄到信箱,而是以這篇文章的形式呈現。
這幾週我們有了很棒的成果。詳細的內容我會另外寄一封信給大家,這篇文章則是先藉由這些成果,說明我目前對投資的想法。
論文研究 我們整理了近 20 篇關於內部人買賣的研究。這次的整理不但更確定了內部人買進對股價的預測,還有 3、4 種進一步提高報酬率的方法。
這是很棒的開始。過去我們太輕忽學術的成果,儘管部份研究在實務應用上價值還不高,但也有很多研究具備高度可行性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們找出來,拿來台股測試。
我認為大量整理前人的研究是必要的。儘管我們能夠快速回測各種策略,但我們只能測我們腦中能想到的。
創意建立於知識之上。如果只靠我們自己憑空發想,不只效率很低,更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結論而不自知。
有兩個比喻用在這邊很貼切。第一個是夏蟲不可語冰,我們就像那隻只活在夏天的蟲,能討論的天氣僅限於很熱的天氣和沒那麼熱的天氣,卻沒機會體驗到冬天的冰冷。
我們透過有限的經驗去認識這個世界,然而在經驗之外,我們不太可能想像到其他的存在。尤其學術圈看待投資的角度,是過去我沒有接觸的部分,可以想像我在這部分知識的缺乏,會在未來有很大的侷限。
透過廣泛的閱讀研究,我們能夠藉由別人的經驗拓展自己的視野,發現更多潛在的可能性。
第二個是盲人摸象。這常展現在我們知道有這個東西,卻因為欠缺整體的認識而發生錯誤。
舉回測為例,很多人會測試 0050 的成分股如果加上一些條件會不會表現更好,但他們卻忽略了 0050 成分股會不斷變化;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 2013 年前後財報發佈時間的不同。這兩個問題不管是個人或學術的回測中都會見到,主要的原因就是只看到一小角而非整體。
研究論文在這邊可以扮演除錯的角色,我們可以直接看到別人的整體,而不用自己一塊一塊慢慢拼湊。
關於知識不足產生的限制,我在後面還有更多討論。
對未來投資的想像 以下的內容,很有可能全都是錯的,但沒試過怎麼知道呢? 如果在這個方向上有機會看見一些成果,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。
在我們面試近 20 位工程師的過程中,很多人提到用 AI 找出最佳投資策略的想法。但老實說,我不認為這是現階段可行的。
Geoff Gannon 在他的 podcast 上提到,AI 在交易上很強,它們在預測下一秒的漲跌比人類有優勢;但在投資上很弱,只要時間拉長到足夠人類反應,它們就沒有顯著的優勢。原因是現在能夠分析的投資數據還太少了。
我完全同意這個說法。依我看到的國外研究,AI 在持有超過一天的策略上,表現並沒有好多少。在持有半年到一年的策略上,找出來的關鍵因素其實跟人在過去找出來的因素也差不多,沒有特別的突出。
那麼,我們的機會在哪裡?
首先,我們要知道超額報酬的根本原因在哪。超額報酬指的是超過市場平均報酬的獲利。市場上大家都想獲利,哪邊賺錢就往哪邊跑,直到那個地方的超額報酬消失。
如果有個地方,放了這輩子用不完的財寶。那是什麼原因,導致其他人沒有去?
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因素:
不敢去(心理限制)
沒辦法去(行為限制)
不知道怎麼去,甚至不知道有那個地方(知識限制)
心理限制 傳統的策略如價值(低本益比、低股價淨值比)、動能(過去一年漲幅),它們能夠有超額報酬,原因都是大眾不敢去(心理限制)。
低本益比、低股價淨值比的股票之所以在未來表現會比較好,是因為大家對於壞消息會過度悲觀。就像是一個失戀的人,他會覺得未來找不到更好的對象、人生不再有機會感到幸福。當一個重大的壞消息降臨,人們會過度放大壞消息帶來的影響。儘管在大部分情況,過了一陣子就沒事了。
動能則是剛好相反,大家因為原有的既定印象,輕忽公司體質轉變的好消息,沒有給它應有的價值。就像是一個壞人改過自新,我們一定有段觀察他的時間,而不會在他剛開始改過時就認可他。
心理限制產生超額報酬的情況是最多人探討的,不管是技術面均線、KD 值、基本面財報指標、消息面新聞、Twtter 的多空看法等等,包括投資心理學所提到造成決策偏誤的原因,全都屬於這類。...
這幾週又犯下了一樣的錯:沒有在聽到值得紀錄的當下,馬上寫下心得。還要持續加強才行。
最近的收穫主要來自兩本書,分別關於投資與正念(冥想)這篇就針對這兩本書目前的收穫分開講。
第一本書如果沒有在投資的人看了可能沒感覺,可以直接跳到後半段。
Ray Dalio — 《原則》 如果我是在其他時間點看這本書,看到目前進度可能會覺得收穫不大。不過,在當時看到的時間點 — 美股創下史上盤中最大跌幅,台股跟著一起崩潰的那週,它來得剛剛好。
當一個人把所有影響未來的事物,各種不同可能性一起考慮,以便作出預測時,他會得到各種發生機率各不相同的可能性,而不會得到一個可能性很高的結果。
就算你想到了所有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變數,這仍然不會提高你的勝率。這讓我想到一個關於賽馬的研究,研究人員給了一群賽馬專家有限的資料,要求他們作出預測,並且詢問他們對於預測的信心程度。在這些有限的資料下,這群專家並沒有很高的信心,他們認為只有 17% 的勝率。事實上他們答對的機率也確實在 17% 左右。
接著研究人員給了更多的資料,要求他們再做一次預測,而且回答信心程度。這次,專家們的信心大幅提高。可惜的是,他們答對的機率並沒有提高。
在一些事件,更多的資訊並沒有辦法提高預測的機率。但是,它會讓我們有更多的信心,讓我們相信我們是對的。過度相信自己是對的,更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。
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預知未來,而是知道每一個時間點上如何針對可獲得的訊息作出合理的回應。
既然我們沒辦法提高預測的準確性,那我們就要設計好,針對不同未來的應變措施。
我發現只要擁有 15–20 個良好、互不相關的資產,我就能大大減少風險,同時又不減少我的報酬。
這段話他在打書期間,上各個 podcast 都有提過。不過我當時聽了都沒什麼感覺,畢竟我報酬率很不錯,自我感覺十分良好,何必去考慮分散風險?
直到這週,我遇到目前投資單日最大虧損,一天賠了兩年薪水。雖然知道這是短期波動,對我的長期報酬不會有太大影響,但還是有一種很不爽的情緒。也讓我開始想接觸關於避險的東西。
以前我對避險的認知是:跟買保險一樣。如果一切正常,這筆錢丟出去你是沒有任何回報的。但如果出了什麼意外,你會有一份保障。
因為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,這筆錢完全無法回收。因此我會覺得,這個期望值遠小於我的報酬率,而我對期望值這麼低的東西沒有興趣。
但是看到這段話會讓我理解到,我的目的是降低短期的下跌波動,這有另一種方式可以達成。
如果我能夠找到不同的投資策略,這些策略彼此不相關(所以不能是不同的股票策略,因為所有股票的相關性都很高),而每一種策略在 3~5 年的報酬率都與我目前的策略差不多。我就能在不影響報酬率的情況下,降低總資產的波動。
也許熟悉價值投資的人看到這邊會問:價值投資不是不在意波動嗎?我們只看長期虧損的風險。如果不在意為什麼還要做這些事?
其實有這樣的想法也對,如果長期的報酬一樣,為什麼要為了不在意的東西(短期波動)花費時間精力。
我目前有三個想法回答這問題:
我覺得去找完全跟股票不同的資產,但卻希望有相同的報酬率這件事很有趣。就如同我一開始學習價值投資只是覺得好玩,而不是在追求財富。 我不在意不代表其他人不在意,如果管理的資金有他人的錢,遇到短期的大幅虧損還是不好交代,心裡也有點壓力。 大跌那幾天我晚上變得很在意美股走勢。雖然我沒有因為這些波動做出不同的投資決策,但它的確有影響到我。 至於如何找到這些高報酬的策略,這本書給了我幾個方向,目前有一些很粗淺的想法,期待看到更後面或 Ray Dalio 的下一本書能夠有更多的啟發。
《喜悅,從一個呼吸開始 》 又是一本中文版都出了,我英文版還沒看完的書。整整一年啊…
我很喜歡陳一鳴的書,也看了他所有的演講,包括 Search Inside Yourself 的教學影片。
有時我會感到不安與焦躁,卻找不出原因。我從我的身體感受到 — 我的呼吸急促、短淺,我的雙手雙腳坐立難安。禪修幫助我找出它的根源。
情緒會反應在生理上,當你感到憤怒時,很有可能發現胸部或手臂緊繃。在情緒剛升起的那時候,我們不容易感覺到,但是如果練習過正念一陣子,卻可以發現到身體的改變。
要放鬆情緒不容易,但要放鬆身體是辦得到的。幸運的是,放鬆身體的同時,你也放鬆了情緒。
有創意的頓悟往往伴隨 α腦波同時出現,尤其是在大腦的右半球。α 腦波和平靜有關,它們往往在放鬆的狀態下出現,例如漫步、沖熱水澡,還有 — 禪修。...
我很喜歡這週的紀錄,能夠在有點忙到崩潰的一週還能看到這些東西真的是太好了 :)
1/22 (一) 你真正應該整理的是你的行動流程,並選擇你的行動。
收集資料當下就要把資料變成有用的行動,這就是最好的整理。
— 《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》
這應該是我這個月看最棒的一本書,可以搭配《精準學習 》一起看。
在整理資料時,除了複製原文,畫重點。更重要的是寫下你聯想到的資料,跟他們做連結。然後寫下這可以用在哪邊?要怎麼用?
筆記是用來幫助你的行動,而不是單純地搜集各種資料和想法。
這跟我之前分享的「評估學習有沒有效的方法是判斷你的行為有沒有發生改變」一樣。做筆記、整理也是在學習,終極目標一樣是讓自己的認知或行為變的更好。因此在做筆記或整理筆記的當下,也都應該以「我在什麼時候會根據這則筆記的什麼內容行動」為主軸。
簡單來說,任何筆記最好都有一個 call to action。
1/23 (二) 研究顯示記在行事曆上比待辦清單有效,如果你想花時間在一個特定的事情或專案上,行事曆可以更有效的幫助你。如果它不在行事曆上,它就不存在。 — Louis Chew 每天寫下一個觀念 2 我有紀錄一點:「如果你想有更好的生產力,卻沒有規劃每日待辦清單,那你大概是瘋了。」這則卻又往前又推了一步,不只要列到代辦清單,更要記在行事曆上,為它保留一個時間。
一開始我覺得如果不只是代辦清單,而是「每日」代辦清單,應該已經對確實執行有幫助了。看到這句話思考了一下,覺得如果再進一步,不只是用天為單位,而是用半小時作為最小單位,可以有兩個好處。
執行的時候不用耗費額外精力思考要做哪一件事。 事先規劃出一個時間,可以訓練自己對執行需要花費時間的掌握度,對時間也會更敏感。 1/24 (三) 顧客第一次到一家餐廳體驗到了完美的服務,第二次再訪的機率大概是 40%。第二次再來同樣享受到完美的體驗,第三次再訪的機率同樣是 40%。如果來了第三次,造訪第四次的機會就來到了 70%。所以,你要讓他們來三次,而不是一次。
— Gary Vaynerchuk 這個影片我超推薦,只有四分半鐘,非常建議可以看一下。如果不知道讓客戶再訪為什麼這麼重要,我寫了一篇 blog 在講這個。 我蠻相信三次這個數據的,根據我們的經驗,使用者在註冊當週造訪三次網站,他下一週再造訪網站的機率會顯著提高。
如果你有看影片,我覺得他的方法有幾個很值得學習的地方
標示客戶是第幾次來。第一次是紅色餐巾,第二次是寫著雞肉折扣的名片。客戶每次到餐廳,服務人員都能夠知道他這次是第幾次造訪餐廳,可以提供額外的心力,確保他們享受到完美的服務。 在用餐結束後提供一個下次回來的誘因,擺在用餐體驗的最後,這可以讓顧客在事後回顧的時候,有最好的印象。關於這點我也寫了一篇文章討論。 每一次提供的獎勵和誘因都不一樣。第一次招待免費牛排,第二次是雞肉折價,第三次是免費蛋糕。這就是變動獎勵的概念。變動獎勵是讓人養成習慣的一個重要元素。每一次做一個行為,會有不同的獎勵,這會容易讓使用者養成這個習慣。 1/25 (四) 我注意到很有影響力的人有一個共同特徵:用一年廣泛地探索,接下來的四年不顧一切地做最有趣的那一個。不斷重複 — Sam Altman 這段話其實講了三件事
探索很重要,如果你不探索就努力,很可能是努力在沒有效益的地方 執行需要時間,當你決定一個方向,就要不顧一切地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做它 四年後把自己抽出來,再探索一次。這世界變化很快,努力了四年,接下來的貢獻可能會變平滑,這時候可以把自己從之前做的事情裡抽出來,看看這世界又出現了哪些有趣的機會。 1/26 (五) 儘管我賺錢的次數比賠錢的次數多得多,但我現在只能回憶起那些失敗的交易。...